- · 《长江丛刊》栏目设置[05/29]
- · 《长江丛刊》收稿方向[05/29]
- · 《长江丛刊》投稿方式[05/29]
- · 《长江丛刊》征稿要求[05/29]
- · 《长江丛刊》刊物宗旨[05/29]
笔墨丹青绘长江 ——四川美术学院中国画与书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1黄越红岩晨曦宣纸水墨220cm×180cm2014 2梅忠智蜀山红色映青山纸本水墨96cm×96cm2011 《当代美术家》(以下简称“当”):长江是中华文明的母亲河,不仅孕育了灿烂的中华文明,还连接了
1黄越红岩晨曦宣纸水墨220cm×180cm2014
2梅忠智蜀山红色映青山纸本水墨96cm×96cm2011
《当代美术家》(以下简称“当”):长江是中华文明的母亲河,不仅孕育了灿烂的中华文明,还连接了吴越、湘楚、巴蜀、江南等文脉。长江对重庆地区的文化发展形成了哪些影响?
肖志(以下简称“肖”):长江横贯重庆全境,流程691公里,嘉陵江、乌江等河流均在重庆境内与长江交汇,作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在重庆孕育了厚重的巴渝文化。重庆自古以来与世界的沟通,与时代的联系,都与长江文明密不可分,并体现在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的地域文化之中。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历代文豪留下的瑰丽诗篇,使重庆具备了深厚的“三峡”文化积淀。
钓鱼城保卫战、重庆大轰炸、三峡大移民,这些中国历史上的史诗级事件,诠释了重庆文化中最重要的特质——血性、坚韧、顽强。
长江船工、纤夫所孕育的码头文化、纤夫精神,呈现了重庆人负重前行、豪爽耿直的优良品性。
邹容、杨闇公、杨虎城、叶挺、江竹筠、罗世文、车耀先等革命先烈,刘伯承、聂荣臻、杨尚昆等开国元勋,以及舍小家顾大家的三峡移民,体现了重庆人骨子里心怀天下、勇于牺牲的家国情怀,塑造了重庆鲜明的红色基因和革命文化。
当:随着时代的发展,长江在社会文化中的角色也发生着演化。您认为在新时代,长江对现代社会文化的意义是什么?
肖:千百年来,长江流域以水为纽带,自青藏高原奔流至海,连接各个支流流域,形成独特的长江流域经济带,今天仍然是连接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纽带,作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中华民族发展的重要支撑”,在新时代将形成可持续发展、开放进取的现代社会文化建设路径,使中华文化呈现出绚丽多姿的色彩,并对周边域外文化施以深远的影响。
当:“长江万古流——四川美术学院中国画与书法艺术学院大型主题创作展”呈现了不同年龄层的艺术家对长江这一主题的描绘。他们的作品在技法、立意、选题和风格上有何不同?
肖:冯建吴、李文信、黄原、杜显清等老一辈艺术家,在深研中国画传统的同时,关照自然与现实生活,作品具有深厚的传统积淀,讲究诗书画印结合,注重笔墨精神的表现,笔力雄健、意境深邃。
而年轻一代的艺术家,虽然在传统笔墨上稍显稚嫩,但更注重笔墨语言的现代转换和形式感,也不会特别拘泥于客观的自然景物和物象,作品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个性化语言。
3邓健强巴风 长江边纸本水墨60cm×60cm2019
4尚天潇长江·长疆纸本水墨137cm×35cm×
5肖志江岸山居纸本水墨50cm×50cm2019
6栾剑运河泊我家立交展新姿纸本水墨230cm×195cm2019
7刘明孝空山新雨纸本水墨180cm×96cm2019
当:作为传统艺术的中国画,如何实现在当代的有效转型,一直是中国画变革进程中的重大课题。此次展览将不同地域、年龄层的艺术家们组织在一起,共同创作长江这一主题,对中国画形式语言的探索有何积极意义?
肖:作为传统艺术的中国画,坚定“文化自信”,坚守中华传统文化血脉,坚持守正创新路径,是中国画实现在新时代“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理性共识。此次展览,以长江生态为基点,聚焦“保护母亲河”时代主题,以中国画形式描绘长江,以笔墨语言关照现实生活,“与时代同步伐、以人民为中心”,使中国画艺术的形式语言与“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艺术理念深度融合,创作出人民满意的中国画艺术精品。同时,也可以探索中国画艺术面对现实题材和当代语境,形式语言的多样化表达和体验。
当:这次不仅展出了四川美术学院中国画与书法艺术学院广大师生创作的长江主题作品,还征集到老一辈艺术家冯建吴、李文信、黄原等留下的珍贵的长江主题创作作品,并特邀了中国国家画院美术馆、重庆美术馆、淮安市美术馆的画家和部分长期从事长江主题创作的优秀艺术家作品。众多作品中,有哪些作品背后的故事给您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肖:此次展览,参展艺术家的倾力创作,特别是年轻一代艺术家对于主题创作所倾注的热情,着实令人印象深刻。老一辈艺术家作品的征集,受到了这些老艺术家家人的大力支持,如李敏、李彤、黄越等老师,都拿出老艺术家们的精品力作参加展览,无丝毫的犹豫与不舍,他们对于四川美术学院中国画学科建设的贡献,对于中国画艺术的传承与推广所做的付出,令人非常感动。
文章来源:《长江丛刊》 网址: http://www.cjckzzs.cn/qikandaodu/2020/0814/4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