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稿件要求: 1、稿件内容应该是与某一计算机类具体产品紧密相关的新闻评论、购买体验、性能详析等文章。要求稿件论点中立,论述详实,能够对读者的购买起到指导作用。文章体裁不限,字数不限。 2、稿件建议采用纯文本格式(*.txt)。如果是文本文件,请注明插图位置。插图应清晰可辨,可保存为*.jpg、*.gif格式。如使用word等编辑的文本,建议不要将图片直接嵌在word文件中,而将插图另存,并注明插图位置。 3、如果用电子邮件投稿,最好压缩后发送。 4、请使用中文的标点符号。例如句号为。而不是.。 5、来稿请注明作者署名(真实姓名、笔名)、详细地址、邮编、联系电话、E-mail地址等,以便联系。 6、我们保留对稿件的增删权。 7、我们对有一稿多投、剽窃或抄袭行为者,将保留追究由此引起的法律、经济责任的权利。 二、投稿方式: 1、 请使用电子邮件方式投递稿件。 2、 编译的稿件,请注明出处并附带原文。 3、 请按稿件内容投递到相关编辑信箱 三、稿件著作权: 1、 投稿人保证其向我方所投之作品是其本人或与他人合作创作之成果,或对所投作品拥有合法的著作权,无第三人对其作品提出可成立之权利主张。 2、 投稿人保证向我方所投之稿件,尚未在任何媒体上发表。 3、 投稿人保证其作品不含有违反宪法、法律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之内容。 4、 投稿人向我方所投之作品不得同时向第三方投送,即不允许一稿多投。若投稿人有违反该款约定的行为,则我方有权不向投稿人支付报酬。但我方在收到投稿人所投作品10日内未作出采用通知的除外。 5、 投稿人授予我方享有作品专有使用权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复制、摘编、表演、播放、展览、发行、摄制电影、电视、录像制品、录制录音制品、制作数字化制品、改编、翻译、注释、编辑,以及出版、许可其他媒体、网站及单位转载、摘编、播放、录制、翻译、注释、编辑、改编、摄制。 6、 投稿人委托我方声明,未经我方许可,任何网站、媒体、组织不得转载、摘编其作品。

学会谢幕从现在开始

来源:长江丛刊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3-06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编者按: 这是我刊副主编刘端祺教授为央视记者、《新闻调查》栏目主持人长江女士的新著《学会谢幕》所写的序言。 长江女士多年来一直关注人的生命状态,关注重症患者的安宁疗

编者按:

这是我刊副主编刘端祺教授为央视记者、《新闻调查》栏目主持人长江女士的新著《学会谢幕》所写的序言。

长江女士多年来一直关注人的生命状态,关注重症患者的安宁疗护和死亡的尊严。《学会谢幕》一书真实记录了她在采访制作节目过程中的所见所思所想。

人生是没有彩排和预演的大戏,《学会谢幕》涉及人生的终点,探讨人生的意义和死亡的质量,视野可谓开阔,主题可谓宏大。但作者对一连串故事的叙述却颇为细腻委婉,您会在娓娓道来的故事情节中感受到生命的真谛、作者的情怀以及她对死亡深度、高度和温度的认知。

读完全书,您可能会掩卷闭目沉思,开始对自己或亲友的谢幕有所领悟和考量,甚至有所设计和遐想。然而,您更可能感到需要立即起身抓紧当下,充分利用现在还可以利用的空间和时间,为社会、为家庭、为自己去做些什么,以不误此生。总之,我们向本刊读者强烈推荐这本主题鲜明、视角内容独特的《学会谢幕》,希望每个读者都能在属于自己的人生大剧中当好自己的角色,在谢幕那天不留或者少留遗憾。

本书拟于2019年10月由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发行。本刊特将长江女士写在《学会谢幕》之前的话以及书的一个章节《“死亡”凭什么令人恐惧》摘要发表,以飨读者。

说起来,我和长江算是战友。20世纪70年代,我们曾同在兰州军区,她做演员,我当医生。虽未曾谋面,但我看过她写的一篇文章,文中说她当小兵时因为练功受伤,被送至驻军医院做膝关节“半月板切除术”。由于术后没有充分止痛,那种撕心裂肺的疼痛以及未获重视的感觉给她的生命留下了一道深深的刻痕。从那时起,长江开始对生命有了自己的感悟,脑子里嵌入了一个对生命本质思考的“印记基因”,开始懂得作为生命的载体,人的本尊从生到死需要尊严,面对病痛和生死不要因渺小、无奈而忘记了抗争。因此,几十年后,这个“小兵”已成为作家,并在中央电视台做起了记者,她开始关注人生、关注生命,制作了一系列电视节目,希望唤醒更多的人来关注我们人生旅途当中最为重要的问题——生死。

和长江接触较多是始于2017年夏天北京生前预嘱推广协会研讨“安宁疗护”会议间隙的一次采访。她那连珠炮似的发问、刨根问底的采访以及把握话题的分寸感,使我感觉遇到了一个认真的、“不好打发”的记者。采访快结束时,她终于提出了两个难解之问:“医生凭什么标准掌握患者的‘生死簿’?怎么防范本来可以治愈的患者被医生误判为不治?”我知道,这个问题也是广大电视观众理所当然的重大关切点。我欣赏这样的发问,一个对受众负责任的记者应该有这样“有分量”的发问。我尽量避免使用专业术语,力图把这个富有挑战性的提问用通俗的语言解释得清楚些。但是毕竟事关生命、法律和伦理,三言两语难以说清。我对自己的回答很不满意,看得出来,长江也不满意。

此后,我查阅了很多文献,再次梳理思路,并对病房住院患者做了一番了解,决定约长江进行一次医院内的现场访谈。我想通过对医院工作程序的展示以及患者和患者家属切身体验的讲述,使观众获得更有说服力的解答。当然,我也做了被拒的准备。因为并非所有记者都愿意带着一干人马和笨重的设备,在一个不一定适合拍摄的环境里听任采访对象“指挥”。但是电话打通了,她痛快地答应了,并见缝插针安排了时间,很快就带着团队出现在我们陆军总医院的肿瘤病房。功夫不负有心人,这次采访是成功的,电视播出后反应也不错。我对长江及其团队的敬业精神以及她对生死问题的深刻思考也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阅读《学会谢幕》,作为医生,我对人生“谢幕”这回事也确有共鸣。但毕竟,死亡是个沉甸甸的话题,当死亡无可避免,我们应该如何向人生告别,许多鸿篇巨著都未必能说得清楚。本书的成功之处在于,作者就像学生谈毕业、演员谈谢幕,将亲身经历的、听到的、看到的一个个画面感很强的生死故事娓娓道来,书中的每个故事都像一颗珍珠,粗看似互不相干,仔细琢磨便不难发现每个故事都有一根主线——对生命和死亡的尊重与思考。这根主线将颗颗珍珠串联在一起,生死相依,首尾相连,两端闭合,生于自然,回归自然。这种“项链式的表达”以邻家姐妹或自家闺女聊家常的方式,以情感人,以小喻大,微言大义,使民间普遍避讳、不好启齿的生死话题变得比较容易被接受,丝毫没有忌讳和违和之感,也不会过于令人感伤或恐惧。

文章来源:《长江丛刊》 网址: http://www.cjckzzs.cn/qikandaodu/2021/0306/681.html



上一篇:推动行业新媒体宣传的探索与思考以长江委新媒
下一篇:观长江外二首

长江丛刊投稿 | 长江丛刊编辑部| 长江丛刊版面费 | 长江丛刊论文发表 | 长江丛刊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长江丛刊》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