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长江丛刊》刊物宗旨[05/29]
- · 《长江丛刊》征稿要求[05/29]
- · 《长江丛刊》投稿方式[05/29]
- · 《长江丛刊》收稿方向[05/29]
- · 《长江丛刊》栏目设置[05/29]
黍不语:我们都有薄而脆的伤口,那里有天真也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黍:一年生草本, 种植于4000年前;亚洲 或非洲; 子实淡黄,禾属而黏者为黍; 适干旱,惧硕鼠; 西周亡而黍离生; 后麦行千里,无见故人; 今称小杂粮; 愈贫瘠愈生长, 是不被广
黍:一年生草本,
种植于4000年前;亚洲
或非洲;
子实淡黄,禾属而黏者为黍;
适干旱,惧硕鼠;
西周亡而黍离生;
后麦行千里,无见故人;
今称小杂粮;
愈贫瘠愈生长,
是不被广泛种植的一种。
在一首题为《释义》的小诗里,湖北青年诗人黍不语这样解释自己名字中的“黍”之一字。这位获得第三届扬子江年度青年诗人奖、长江丛刊2017年度文学奖诗歌奖、诗同仁2017年度诗人奖的写作者,近期推出了自己的首部诗集《少年游》。
160首诗歌,分“少年游”“风在吹”“你们的”“路在走”四辑,书写了故乡、自然、亲人、自我,其中既有着对世间万物细腻的洞察入微,又有着对人间万象的广阔空茫的哲理思考。
第三届扬子江年度青年诗人奖的颁奖词这样评价她的诗:“不惧于在‘小’中盘旋,写爱的困境、险境、孤境,爱的幻象与自语、痴念与妄想……伤口处诞生童话,绝望处满是天真。”
12月7日,在思南文学之家举行的“我们都有薄而脆的锁骨——《少年游》阅读分享会”上,评论家何言宏、诗人张烨与黍不语展开对谈。
属于黍不语的”少年游“,不是南宋词人刘过的“旧江山浑是新愁“,“欲买桂花同载酒,终不似,少年游”,而是十三岁的田野上忽然袭来的热烈和荒凉。广阔的江汉平原上,白云一朵一朵飘过,望云的少男少女窥见一生的轨迹,相拥落下了眼泪。
与同龄的“80后”作家相比,黍不语的起步并不算早。2012年,她才开始写诗,“起因可能是一个很幼稚的理由。人到中年,种种生活压力、个人压力,让我的情绪无法排解。很偶然的机会我开始写诗,也读了一些伟大的诗歌作品,它们能够让我更加清楚地体验自己。”
“我觉得,诗歌就是个人的心跳。”在谈及自己的创作历程时,她这样说。“对于我来说,写诗可能就是在触摸自己心跳的同时,用最少的语言说出自己跟他人、跟世界的关系,是夜深人静时候真诚面对自己、反省自己和净化自己的时刻。”
《少年游》黍不语/著,上海文艺出版社2019年6月版
一开始,她在网络上写诗,一个人闷声不响地写。渐渐地,有朋友喜欢,有杂志刊登,进入专业领域的视野。这样的写作途径,在互联网时代并不在少数。而黍不语依循内心的指引,找到了诗的形式,然后开始写作。
“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大多数人的内心中都有一颗诗的种子,不知道什么时候,很偶然的,可能只是一阵风吹过,这粒种子就萌发了,你表达写作,就成了诗人。”评论家何言宏说道。
“她能把日常生活中不起眼的、甚至大家丢弃不愿意写的素材,写成很好的诗歌。这使我想起俄罗斯作家康·帕乌斯托夫斯基的《金蔷薇》。在《金蔷薇》中,做金子的工匠靠平时积攒一点一滴的金沙,最后打成了一朵金蔷薇,黍不语也有这种打造金蔷薇的本事和能力,她把日常琐事和生活点点滴滴写成一首首闪光的诗歌。”诗人张烨对黍不语把握素材的能力表很是认同。
黍不语诗歌语言的朴素、平静、平稳之美,也是张烨对她的诗歌产生喜爱的原因之一。“诗歌的平凡与朴素永远是一门最深奥的学问。她的语言很平稳、很安静、很静寂、很孤独,但语言背后有思想,有情感。在此之外,她的语言又有一种更深的东西,比思想的光芒、比情感的张力还要触动我们,那就是语言背后的疼痛感。有她能用个人的语言表达了人们的共识性,每一首诗都让我们感到一种光芒。”
上海师范大学玩童剧社的学生朗诵诗人作品
而这种光芒,
是“一个人在大雨中走路像/一个人满怀深情奔向远方”。
是“世界为我们准备的模样,我将它丢到了/河的另一岸”。
是“最后一盆炭火微微燃着/我们先后/从灰烬旁绕过”。
是“这世上有永远空寂的草地,/这人间有茫茫无用的深情”。
也是“我们感到从未有过的热烈的荒凉/在十三岁的田野/看到了我们将要为之渡过的一生”。
《少年游》诗摘
(黍不语|作)
少年游
十三岁时我在田埂上第一次
停下来
那么认真地抬头,看
像受着某种神秘指引
我指给嘻嘻哈哈的同伴们看
干净的,高远却又仿佛伸手可触的天空
文章来源:《长江丛刊》 网址: http://www.cjckzzs.cn/zonghexinwen/2020/0709/355.html
上一篇:网络经济时代工商管理发展策略探析
下一篇:国际经济贸易人才需求与培养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