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长江丛刊》栏目设置[05/29]
- · 《长江丛刊》收稿方向[05/29]
- · 《长江丛刊》投稿方式[05/29]
- · 《长江丛刊》征稿要求[05/29]
- · 《长江丛刊》刊物宗旨[05/29]
[黄石文学选刊]吕永超发表《长江丛刊》2017第8期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吕永超,1964年11月生于湖北省武穴市梅川镇小金冲,大学文化,二级文创,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1985年创作至今,发表小说、散文、评论
吕永超,1964年11月生于湖北省武穴市梅川镇小金冲,大学文化,二级文创,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1985年创作至今,发表小说、散文、评论、电影剧本等400余万字。
千年道士洑
(三)
我在这里丝毫没有看不起商人的意思,相反,商人阶层的崛起,在推动中国社会向前发展上功不可没。悠悠千年,兴亡百代,道士洑对黄石地区的意义,更多的时候是作为一个渡口、一个码头、一个商业集镇出现的。它紧邻西塞山,面对长江,勾连大冶湖,左右逢源,转运着南来北往的稻米、食盐、木材、茶叶,还有威武的将士、洒脱的文人、如花的美女等等。
道士洑先有渡口后有码头。渡口不是码头。水波澹澹,惊涛拍岸;帆影点点,古渡舟横,从此岸到彼岸,渡一篮篮米面油盐,渡一担担青菜萝卜,渡一笼笼鸡鸭猪仔,渡一船船江南江北淳朴村民的笑容,渡一家家相伴出行的其乐融融,渡一个个平常的日子,张扬火热的生活从眼前而过。这就是道士洑渡口。
道士洑从渡口升级为码头,大概与漕运有关。在古代中国,“国之大事,惟兵与漕”。濒临长江的道士洑,在秦汉时期与漕运无关联,此地漕运初成于隋,兴盛于宋。同治版《大冶县志》载,宋代大冶地区供应京师“苗米”3585石(担),一直到清朝都是如此,只是数量多寡不同。可以想象,道士洑当年最浩大的景观莫过于江面上插着漕运火牌和牙旗的运粮漕船。定鼎北方的统治者感觉到道士洑离他们很近,近得一伸手就把饭碗敲碎。作为漕运的节点码头之一,道士洑江面是否畅通,直接关系到金殿朱楼里的食用。如一时运送不上,满朝文武官员便只得“就食东都”--跑到洛阳去。这时候,一切政治权谋和军事韬略都变得毫无意义,剩下的只有人类最原始的一种欲望驱动--找饭吃。所以,明、清在这里设置巡检司、军需库、国库粮仓等就不难理解。
漕运直接带来了道士洑镇的繁荣,这里是南北舟车的理想停息地,因此也成为商品集散地,这里货物之丰富、仓储之发达、各色人等的汇集、市井的繁华可想而知,直到明末清初,道士洑还流传一首谚语:“道士洑探听价,买进卖出都不怕。”道士洑古镇里的商品价格,是江南江北地区的晴雨表。
道士洑旁的西塞山上的龙窟寺建于唐代,佛门却面临大江,原因是便于过西塞矶头木船船工立船头而跪拜,祈求顺利闯过洄水区。据说明代进士、刑部郎中袁福征当年在龙窟寺前看到长江上漕船和其它船舶往来如梭,就问该寺住持:“长老知道每天有多少船来往吗?”高僧答:“只有两条,一条为名,一条为利。”人间名利,红了多少眼睛,醉了多少春梦。
实际上,“为利忙”构成的群体性逻辑曲线,在道士洑古镇的大街小巷中处处晃动、闪烁。得地域之利和风气之先,道士洑古镇满街皆商。盐典街主营食盐批发、调拨和钱庄、当铺,府第街进出商品百货,上街开设传统作坊,下街布排庙会杂耍。从明清起,等价交换的价值观念渗透在人们生活的各个层面。道士洑商人忙忙碌碌,为生计而忙碌,为挣银子而忙碌,恨不得把一分钟“劈”成两分钟用,从每分钟里挤出几串铜钱来。“要发财,忙起来。”道士洑商人做生意的精义在于“敢”和“先”二字。“敢”即大胆,别人不敢干的事我敢干;“先”是先行一步,道士洑商人发现商机眼睛比谁都亮,其背后的一个重要动力就是重商精神。
因为重商,道士洑人开阔而不保守,包容而不狭隘。看看名传鄂东南的道士洑八大作坊:
榨油作坊是“采料磨胚,秋色迷人;蒸粉榨油,春风满座”;李记米行是“巧逾杵臼,风扬屑玉;食富仓箱,箩承细珠”;刨烟作坊是“客至周旋,调和水火;器司呼吸,变幻云烟”;糕点作坊是“白雪阳春,曲高吴楚;银丝妙制,品胜淮扬”;豆腐作坊是“点划成图,已有柔情撩客爱;方圆结局,从无硬性惹人嫌”;铁匠作坊是“阴阳作炭,一派薪传供锻炼;天地为炉,十分火候见精神”;染店作坊是“日彩月华,文成五色;云罗霞绮,锦制七襄”;竹器箍桶作坊是“取竹提材,良工手段;因篾制品,君子心情”。
文章来源:《长江丛刊》 网址: http://www.cjckzzs.cn/zonghexinwen/2020/1020/454.html
上一篇:盘点咸宁女作家
下一篇:【人物】中国作协会员彭家洪: 做简单的人,写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