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稿件要求: 1、稿件内容应该是与某一计算机类具体产品紧密相关的新闻评论、购买体验、性能详析等文章。要求稿件论点中立,论述详实,能够对读者的购买起到指导作用。文章体裁不限,字数不限。 2、稿件建议采用纯文本格式(*.txt)。如果是文本文件,请注明插图位置。插图应清晰可辨,可保存为*.jpg、*.gif格式。如使用word等编辑的文本,建议不要将图片直接嵌在word文件中,而将插图另存,并注明插图位置。 3、如果用电子邮件投稿,最好压缩后发送。 4、请使用中文的标点符号。例如句号为。而不是.。 5、来稿请注明作者署名(真实姓名、笔名)、详细地址、邮编、联系电话、E-mail地址等,以便联系。 6、我们保留对稿件的增删权。 7、我们对有一稿多投、剽窃或抄袭行为者,将保留追究由此引起的法律、经济责任的权利。 二、投稿方式: 1、 请使用电子邮件方式投递稿件。 2、 编译的稿件,请注明出处并附带原文。 3、 请按稿件内容投递到相关编辑信箱 三、稿件著作权: 1、 投稿人保证其向我方所投之作品是其本人或与他人合作创作之成果,或对所投作品拥有合法的著作权,无第三人对其作品提出可成立之权利主张。 2、 投稿人保证向我方所投之稿件,尚未在任何媒体上发表。 3、 投稿人保证其作品不含有违反宪法、法律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之内容。 4、 投稿人向我方所投之作品不得同时向第三方投送,即不允许一稿多投。若投稿人有违反该款约定的行为,则我方有权不向投稿人支付报酬。但我方在收到投稿人所投作品10日内未作出采用通知的除外。 5、 投稿人授予我方享有作品专有使用权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复制、摘编、表演、播放、展览、发行、摄制电影、电视、录像制品、录制录音制品、制作数字化制品、改编、翻译、注释、编辑,以及出版、许可其他媒体、网站及单位转载、摘编、播放、录制、翻译、注释、编辑、改编、摄制。 6、 投稿人委托我方声明,未经我方许可,任何网站、媒体、组织不得转载、摘编其作品。

“垂钓”新花样挑战长江禁渔,不妨变堵为疏

来源:长江丛刊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1-03-04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作者:于平 2020年长江十年禁渔期启动以后,长江干流和重要支流等水域的生产性捕捞,受到全面禁止。然而,有媒体调查却发现,禁渔期间,钓鱼却引发了一些问题和困惑:貌似垂钓

作者:于平

2020年长江十年禁渔期启动以后,长江干流和重要支流等水域的生产性捕捞,受到全面禁止。然而,有媒体调查却发现,禁渔期间,钓鱼却引发了一些问题和困惑:貌似垂钓、实质为生产性捕捞的行为屡禁不止。

比如,用养殖泥鳅作饵、专钓凶猛肉食性鱼类的“泥鳅党”,可直接破坏一片水域的生态平衡;一根钓线上绑上七八颗挂钩所形成的串钩钓法,有时一晚就能钓起七八斤市场价格不菲的“黄辣丁”;在深水区使用“爆炸钩”钓大鱼,鱼儿翻腾越厉害,身上挂住的鱼钩就越多,钓起的鱼非死即伤……

长江流域十年禁渔,本意是让长江生态休养生息,呵护好这座中国生物多样性基因库。事实上,禁渔令实施一年多来,确实也取得了很大效果。但也要看到,长江禁渔仍然有一些介于合法和违法的灰色地带,其中较为棘手的就是新闻中提到的,以垂钓之名进行的生产性捕捞。

当看到,传统的垂钓方式,对于渔业资源的危害性是极其微小的,但随着科技的进步,局面正在发生根本变化。泥鳅党、爆炸钩、串钩钓等花样翻新的垂钓方式,虽然比不上大规模商业捕捞,“杀伤力”却不容小觑。尤其是近年来兴起的可视锚鱼器,这种新型渔具,由鱼竿、视频监视器、钩刺等部件组成,这种渔具专门猎杀体型较大的鱼类,破坏力更是惊人,更容易误伤一些珍稀鱼类。

可是,从媒体的报道看,对于类似打着垂钓名义的破坏性捕捞,相关部门的打击却面临种种窘境。原因在于,现行法律法规,对于垂钓行为的约束很不完善,罚则也比健全。比如爆炸钩、串钩钓等破坏性渔具,至今没有禁用渔具清单;此外,类似一人多竿、一线多钩等不规范垂钓,由于没有处罚依据,执法人员只能进行软性劝导等等。

因而,长江禁渔继续补上“垂钓”这个漏洞,立法机关有必要借鉴国外经验,给垂钓立法,进行有效的法律规制。对于渔具,不仅要作出明确规定,还需要探索建立正面清单,通过排除法,把层出不穷的“垂钓”新花样阻挡在法律门外。对于“一人一竿”“单饵单钩”等垂钓方式,也要升级为强制性规定,避免出现执法无依据的情况。

在严厉打击破还性垂钓的同时,也要避免打击的扩大化和一刀切。当看到,垂钓毕竟是深受大众欢迎的休闲娱乐活动,具有几千年的传承。对于一些弱势人群而言,垂钓甚至关乎他们生活乃至生存。如果只是一味围堵垂钓,而不给垂钓者需求正常的出口,不仅不能彻底遏制不规范的垂钓行为,反而让更多垂钓转入地下,诱发更大的生态风险。

因此,相关部门不妨考虑,创造更多合法垂钓的环境,鼓励人们遵守法律法规。比方说,通过政策鼓励和支持,建设各种公益或半公益的人工垂钓场所,引导人们主动退出长江野钓。扶持建立野钓者自治组织,鼓励他们做好自我管理和自我监督等等。如此变堵为疏,自然可以做到鱼和熊掌兼得,在保护长江生态的同时也给垂钓爱好者一片空间。(于平)

文章来源:《长江丛刊》 网址: http://www.cjckzzs.cn/zonghexinwen/2021/0304/661.html



上一篇:抢救发掘后一锁了之,长江20余万件文物为何在沉
下一篇:过去10年,长江流域水土流失面积减少4.75万平方

长江丛刊投稿 | 长江丛刊编辑部| 长江丛刊版面费 | 长江丛刊论文发表 | 长江丛刊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长江丛刊》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