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长江丛刊》栏目设置[05/29]
- · 《长江丛刊》收稿方向[05/29]
- · 《长江丛刊》投稿方式[05/29]
- · 《长江丛刊》征稿要求[05/29]
- · 《长江丛刊》刊物宗旨[05/29]
用中华文化为“国之重器”赋意 | 长江评论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长江日报评论员常少华 近日,我国首个火星车被命名为“祝融”。祝融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被尊为最早的火神,象征着我们的祖先用火把点亮了大地,带来了光明。“祝融号”火星车将在
长江日报评论员常少华
近日,我国首个火星车被命名为“祝融”。祝融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被尊为最早的火神,象征着我们的祖先用火把点亮了大地,带来了光明。“祝融号”火星车将在火星上开展地质和气象环境等探测工作。
从中国传统文化里寻找文化符号,为航天“国之重器”赋予诗意,这不是第一次了。我们的探月工程“嫦娥”系列、月球车“玉兔”、载人空间站“天宫”、全球卫星星座通信系统“鸿雁”等,这些名称都来源于中国古代的神话故事和诗歌。
取名是个大学问,这些名字在立意上恰到好处,又是大家熟悉的词汇,容易记住,实在精妙。当理性的科技和感性的诗意相融合,当象征人类未来的航天事业与古老的中华文明相碰撞,我们在领略中华文化魅力的同时,也感受到了中国航天事业的历史与未来。
以文字之美为科技点缀浪漫的想象,背后是一种文化自信。这种文化自信源于我们的航天事业在历史里有源头,在文化里有情结。
探索宇宙、获知星空的奥秘不是近百年的事情,而是自古以来人们一直在追寻的梦想。回望历史,中国的古人很早就对头顶的星空产生了好奇,逐渐形成最初对太空的想象。
屈原在《楚辞·天问》的开篇里有“遂古之初,谁传道之”,古人一开始对宇宙的起源就充满了疑问。“嫦娥奔月”的神话故事被书写下来,流传甚广,因为这里面有人类对月亮生生不息的向往。庄子感慨“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是一种对个体与宇宙之间关系的深刻思索。
这些名字是在致敬那些对宇宙天地充满好奇的古人们。那些散落在文字里的对宇宙的想象,被一代代人铭记着、牵挂着,探索宇宙之决心代代相传。如今我们不仅探月了,我们还要上火星。一次次成功的航天工程也是一次次对历史期盼的回应。
或许很少有国家像中国一样,对航天重器的命名赋予如此深刻的意蕴,这源于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从古人对宇宙的文化想象里寻找灵感,铭记、尊重和传承传统文化,连接过去、今天和未来,从历史走向未来,国家发展就更有底气。
【编辑:付豪】
文章来源:《长江丛刊》 网址: http://www.cjckzzs.cn/zonghexinwen/2021/0427/10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