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长江丛刊》栏目设置[05/29]
- · 《长江丛刊》收稿方向[05/29]
- · 《长江丛刊》投稿方式[05/29]
- · 《长江丛刊》征稿要求[05/29]
- · 《长江丛刊》刊物宗旨[05/29]
青年不等于年轻人 | 长江评论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长江网评论员鲁珊 ? 5月3日,“五四”青年节前一天,B站推出一部视频短片《我不想做这样的人》,号称《后浪》系列第二部,再度出圈,在“年轻人”和“年轻人的前辈”们中引起激
长江网评论员鲁珊?
5月3日,“五四”青年节前一天,B站推出一部视频短片《我不想做这样的人》,号称《后浪》系列第二部,再度出圈,在“年轻人”和“年轻人的前辈”们中引起激烈争论。
有人对这部片子提出异议,但很快被打上“中年式的嫉妒和偏见”的标签,淹没在欢呼声中。
视频里说,“我不想成为锯子,随时随地把人群锯成两半……”然而,两部《后浪》系列,已经把人群锯成了两半,一半是年轻人,一半是非年轻人。在这个“年轻人话事”的系列中,年轻即正确,这实在值得商榷。
视频的出镜者,一位是15岁,另一位13岁,严格说来他们只是少年,并没有迈入青年的行列;视频所采集的955封文字,也都来自初中学生。一个青年节之际推出的短视频,为何选用如此低龄的素材?B站董事长兼CEO陈睿曾说过,B站用户平均年龄在21岁左右,新增用户的平均年龄在20岁左右,代表00后大批涌入。
也就是说,两部短视频,实际上是以“年轻人”为深耕市场的一家互联网企业的企宣策划,它的目标很明显,要提高年轻人对B站的粘合度。从资本的逻辑来说,两部短视频,本质上是迎合用户的,即“年轻人”,以及比“年轻人”更潜在的用户——少年人。
在“迎合”的前提下,去年的《后浪》也好,今年的《我不想做这样的人》也好,引发叫好声的是文案,而不是对“青年”的思考。
青年就一定是年轻人吗?“青年”从来就不只是年龄的专有名词,也不是某一个年龄群体的专利。从政治和社会文化意义上说,青年是社会中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这个力量并不是野蛮生长的,而是担负着时代使命和责任。
“五四”青年节来源于1919年“五四”运动,以国家的名义设立一个节日,有其特定的寄望与寓意。“五四运动”是由青年学生为主的一场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在国家和民族灾难深重的时刻,整个中国人中最有热情、最有血性、最有生气的力量站出来了,拉开了一个时代的大幕,青年们展现的肩负使命、奋不顾身的炽热之情,令人感佩,值得纪念。
在社会中,无论少年、青年、中年、还是老年,气质不同,积淀不同,作用不同,但每个人群都有独特的价值和社会文化意义,都是社会中不可或缺的存在。各种年龄特征下的人群,不是对立的,在承担国家和社会责任的层面上,反而是承继关系。青年是奔跑在时代前沿的朝气,是勇于革新、善于创造的新兴的成长,是热气腾腾的、向上的力量——而非某个人群的划定和排它。
【编辑:谢源】
文章来源:《长江丛刊》 网址: http://www.cjckzzs.cn/zonghexinwen/2021/0510/11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