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长江丛刊》栏目设置[05/29]
- · 《长江丛刊》收稿方向[05/29]
- · 《长江丛刊》投稿方式[05/29]
- · 《长江丛刊》征稿要求[05/29]
- · 《长江丛刊》刊物宗旨[05/29]
汶川少年,个人命运与国家联结丨长江评论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长江日报评论员常少华 汶川特大地震成为我们心中不可磨灭的记忆。13年过去了,我们看到当年幸存的“地震少年”如今都活得出彩。 当年打出横幅“长大我当空降兵”的程强,后来如
长江日报评论员常少华
汶川特大地震成为我们心中不可磨灭的记忆。13年过去了,我们看到当年幸存的“地震少年”如今都活得出彩。
当年打出横幅“长大我当空降兵”的程强,后来如愿成为黄继光班第38任班长;压在废墟下近125小时后被救出的蒋宇航,如今是一名消防战士,战斗在灭火救援的第一线;被解放军从校舍里救出来的刘佳,现在是一名军队文职护士,去年主动请缨赴武汉抗疫救人;失去双腿的代国宏,靠双手成为百米蛙泳冠军,致力于助残事业;当年还是小学生的饶洪银,现在参军入伍实现军营梦……
成为空降兵、消防员、护士,保卫祖国,服务社会,坚守在平凡的岗位上,这些重生少年对人生道路的选择是相似的。他们更看重一份职业所承载的社会责任和道德价值,为国家奋斗。
震后重生的不只有身体,更有精神。
这其中的每一个少年,如果说在此之前,他们对“国家”的认知还是朦胧的、简单的,他们还没有遭遇“我是谁”的困惑,那么历经这次变故,他们对这个世界的想象,他们对自我的认知,以及他们对未来人生道路的选择,一定都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突如其来的灾难加速了他们的成长,他们比其他孩子更早去直面生命的根本困惑:如何活着才是有意义的?
是人民军队挽救了他们的生命,是来自祖国四面八方的关注、救援和陪伴支持了他们的重生和成长,是风雨同舟、万众一心的举国之力让他们看到了大爱的光亮,也是无数个陌生同胞曾抱着九死一生的决心去尽力解救他们,让他们切身感受到,他们与国家同在。
对这群经历特殊的少年而言,他们的重生和之后的成长,都离不开国家的保护。如今他们把青春献给国家事业,在国家危急关头挺身而出,是一种与国家共生死、共进退的选择。13年来,他们或许比别人有更强烈的愿望:将个人的命运和国家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
这些少年以他们的行动,向我们展示了平凡的生命可无限去接近的美好状态,也展示了怎样的自我价值实现可能是最大化的——是把个体的力量投入到集体事业中去,是把个人的利益和民族国家的利益紧紧联系起来。
“国家”从来不是虚幻的字眼,他们就在国家中,与国家同呼吸共命运。于是,“长大后我就成了你”。于是,他们比别人有更大的动力去投身于国家事业中去,在苦难的废墟上演绎出彩的人生。
【编辑:张玲】
文章来源:《长江丛刊》 网址: http://www.cjckzzs.cn/zonghexinwen/2021/0513/1142.html
上一篇:“长江盆景”石宝寨
下一篇:长江流域五省市签署“十年禁渔”联合执法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