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长江丛刊》栏目设置[05/29]
- · 《长江丛刊》收稿方向[05/29]
- · 《长江丛刊》投稿方式[05/29]
- · 《长江丛刊》征稿要求[05/29]
- · 《长江丛刊》刊物宗旨[05/29]
《溯回 长江要津2》第五期:江津遥望三星堆,共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沉睡三千年,一醒惊天下。”曾在 1986 年震惊世界的三星堆遗址,时隔35年后,再次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金面具残片、巨青铜面具、青铜神树、象牙等500余件重要文物的出土,无疑
“沉睡三千年,一醒惊天下。”曾在 1986 年震惊世界的三星堆遗址,时隔35年后,再次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金面具残片、巨青铜面具、青铜神树、象牙等500余件重要文物的出土,无疑又为神秘的古蜀文明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这段三千多年前的文明始于何时,终于何处,在历史长河中究竟留下怎样的印记,我们有太多疑问亟待解开。而有关三星堆文明的延伸,却在距离三星堆遗址三百多公里外的重庆市江津区油溪镇,找到了一些答案。
2007年3月初,大土遗址开展了试掘工作。此次试掘共出土陶片676块,分为泥质陶和夹砂陶两种。通过出土的器物形制特点,初步鉴定该遗址的年代应约为夏商时期。
在江津区博物馆“远古记忆”展厅内,你可以亲眼见到这些沉睡数千年的上古陶器和陶土残片:它们多为素面,外形多以平底、圜底为主,基本不见尖底器。它们以强烈的三星堆文化特点有力地说明了遗址时间下限不晚于三星堆文化晚期,即夏商时期。
文物无声,历史有记。隔着三千年的时空,我们遥望那段远古记忆,见证东西通衢的江津为据点,古蜀三星堆文明向东延展,古巴文化向西辐射,不同文明形态逐渐交互影响,在巴蜀大地上,延续人类文明。
大土遗址约2万平方米,在这片埋藏上古先民生活遗迹的土层下,这些“远古记忆”是如何完好的发掘出来的呢?考古工作者用他们的“魔力”,拨开历史尘埃,带我们走进时间深处。然而,这些考古工作者的“魔力”从何而来?在各行各业都被科技浪潮席卷的今天,又在发生着怎样的变化呢?
洛阳铲想必大家都有所耳闻,无论小说、电视、电影都有所提及。铲子往地下用力一戳,提起来就带出很多泥土,然后根据土壤的颜色、密度、硬度、包含物等来判断地下情况。随着时代和科技的进步,考古也在发生着深刻变革。
在如今的考古发掘现场,信息技术部工作人员通过无人机航拍,结合全站仪、实时定位系统(RTK)等现代科技设备采集的数据,输入软件,一张考古遗迹的现场图很快就能呈现在眼前,这在以前是难以想象的。绘图在考古发掘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一道工序,以前全靠人工完成,通过纸、笔、尺、罗盘、经纬仪、平板仪、水准仪等诸多工具,手工进行测量、绘制,误差也大,有时候需重复多次才能确定一个数据,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及时间,现在这一切都成为过去式了。
考古舱、光谱仪、3D打印……正因为有了高科技的加持,现在我们有能力给出土文物提供更好的保护。
大土遗址的考古工作才刚刚开始,所获取的实物资料很有限。在未来,随着考古的深入和科技的进步,我们会对它有更多的认识。
通过遗址,我们将隔着三千年的时空,回溯渝西地区与渝东峡江地区、川西平原地区的谱系渊源、文化传播,让古老而神秘的文明更加清晰。
作者/来源:喜马重庆服务商
声明:版权归原创所有,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文章来源:《长江丛刊》 网址: http://www.cjckzzs.cn/zonghexinwen/2021/0520/1191.html
上一篇:从慢游中感受武汉的城市魅力 | 长江评论
下一篇:9城一家人,拥抱同城化|长江评论